第121章 曾国藩的忧虑

最新网址:m.yuedsk.com
    第121章 曾国藩的忧虑 (第1/3页)

    忙碌了一晚的曾国藩,一个人在长沙的官舍,抚摸咨文转录兵部火票递来的上谕:前待郎曾国藩籍隶湘乡,丁忧在籍,熟悉湖南地方人情自,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。钦此。”

    曾国藩想紧闭房门,燃起一炷清香,盘坐在床上。在袅袅香烟中,他微闭双眼,决定静坐。

    人们常称赞治国贤臣“每逢大事有静气”,曾国藩也深谙此道。

    从三十岁那时起,他每天都要静坐一会,许多为人处世、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,便都在此中获得。尤其在遇到重大问题时,他更是不轻易作出决定,总要通过几番静思、反复权衡之后,才拿出一个主意来。

    那天,曾国藩却心绪不宁,久久无法安静。就在这时,李瀚章也知道曾国藩有心事,推门进来。

    “筱泉,正好你来了,陪我聊一会。”曾国藩说。

    “恩师,你还在为办团练的事情忧虑吗?”李瀚章问道。

    “是的。这事要是成了,皆大欢喜。要是不成,那就身败名裂,甚至丢了性命。”曾国藩说:“现在朝廷上下,当官的最怕的就是担当。九卿无一人陈时政之得失,科道无一折言地方之利弊,京官办事退缩、琐屑,外官办事敷衍、颟顸。”

    “恩师,办好团练,无论是为国分忧,还是为实现您个人的抱负,都不能推辞这使命。“李瀚章说:“记得当年在报恩寺,你说做人最重要的就是立志,男子汉大丈夫此生一定要做出一番大事业。”

    曾国藩说:“是啊,想当初我年纪轻轻,进了翰林院以后,立下大志,文要有韩愈的成就,武要有李泌的功绩,追求的都是彪炳史册,留名后世。现在真要带兵上阵,却有几分犹豫。现在长毛作乱,危及两湖,朝廷视之为心腹之患。拯国难,纾君忧,正当其时。”

    “恩师,带兵打仗,并没有什么难的。您虽然没带过兵,但在兼管兵部时,遍读历代兵书,《孙子兵法》和戚继光的《练兵实纪》《纪效新书》,你都推荐给我们过。”

    “那些终究是纸上谈兵。”曾国藩说:“真正要有所作为,会有太多的现实障碍。这个天下,已经千疮百孔——连年干旱、虫灾,有的地方几乎是颗粒无收,而各级官吏的征搜敲诈则有增无已,到处是流离失所的饥民,是赤地千里的荒土。所以长毛才有源源不断的兵源。而国用不足,兵伍不精。八旗驻防兵和绿营加在一起,虽然将近百万,但根本不能打仗;派遣大学士赛尚阿为钦差大臣去督军,那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。”

    李瀚章说:“恩师是怕如今的皇帝,未必信任你。这倒是一件很危险的事,如果皇帝不给你实权。”

    曾国藩点点头,说:“皇帝即位以来,广开言路,重用贤臣,颇思有一番作为。比起先帝晚年,朝中充满了生气。皇上若能这样继续下去,端正圣躬,发愤图强,则国事尚可为。但可惜他虚文骄矜,器量狭小!,伴君如伴虎啊,以后家中晚辈,应该好生念书,日后只做一个明理晓事的君子,千万不要做大官。”

    李瀚章说:“但是如今为官做事,没有皇上的信任、满蒙亲贵的支持,要办大事是不可能的。”

    曾国藩说:“这团练,就是一个烫手的山芋。办好团练,若不能打仗,则不成事;不成事,则身败名裂。若能打仗,必然会成为一支实际上的军队。满人对握有军权的汉人,一向猜忌甚深,非徒无功,还有不测之祸。所以说成与不成,都不是好事,这也是我为什么如此犹豫的原因。这注定是一场悲剧。但是我却不得不赴汤蹈火。”

    李瀚章说:“走一步看一步,恩师总办全省团练事务,三湘士人,识与不识,莫不欣欣然,咸谓湖南之事可为。澄清天下,抚境安民,是百姓之福。”

    曾国藩脸上却毫无表情,说:“万一不能成功,半世英名毁于一旦。现在退出,还来得及,可以恳请在籍终制,不能受命。我是热孝在身,哪有母死未葬,就出山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最新网址:m.yueds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