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节 人工智能与判卷标准

    第五节 人工智能与判卷标准 (第2/3页)

+x模式的卷子,在数学考试时十分钟可以拿到满分,理综考试考的是三门,在半个小时里面也能够拿到280以上的分数。英语的分数波动比较大,但也能保证120分。而真正麻烦的是语文和文综——那两科有太多的自主发挥空间,智能系统经历的考验太大了。

    好在,杜立鼎不是学文科的——他庆幸理科在某些方面比文科简单,理解起来不那么费力。而且因为现在的考试考的不是理综,而是单独的物理和化学,这两科之间的交叉内容更少,可能涉及到的应用题自然也比较少,更加方便人工智能理解运算。

    抛开语文不讲,其他的四门学科在人工智能的计算模式下都很容易做出来。更何况杜立鼎说是拿人工智能做高考题,其实在开发的过程之中,他也做出了一些改变,使得他的软件和真正的人工智能还有一些区别。

    严格来说,即使是人工智能考试的标准,杜立鼎现在制作的人工智能其实也是作弊了:因为按照真正的人工智能测试,答题的时候应该是断开题库,断开网线,无人工干涉,纯粹按照综合逻辑推理平台来答题。但是杜立鼎当然不会真的那么做:他本来就是作弊,又不是考验人工智能水平,还哪里讲什么原则?他更愿意储存大量的习题,建立习题库,考试的时候直接在习题库里攫取类似的习题参考作答,这样一来,答题的时候自然也就轻松简单了。

    更何况,人工智能在答题的时候杜立鼎也准备介入其间,这就增加了人工智能的理解能力。

    人工智能做题最大的优势在于运算能力超强,而最大的弱势就是理解能力差,比如说,人工智能判断能力有限,他知道10-1=9,但是让他判断十个苹果吃了一个还剩几个就有些困难——因为它不一定理解苹果是什么。要是问他树上十只鸟打死一只还剩几只,这就更加困难了——这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数学运算的能力,还需要一定的逻辑性。这样的理解机制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环节,也是最为复杂的部分,正常的人工智能软件这一部分耗费的力量很大——但是现在,杜立鼎直接把它跳过了。

    人工智能理解力有限,但是人类本身可不会犯这样的错误,既然自己和智脑紧密结合,那么杜立鼎决定直接自己介入,在理解的过程之中人为参与,这无疑也是一个额外的帮助。

    杜立鼎要的只是考试的过程足够好,而不是一个更完美的人工智能软件。就像他要的只是上大学,而不是学习优异。他的这些选择有些投机取巧,不过这也无所谓了:他本来也是只注重过程,不在意结果的人。

    有了这两个优势,答题就已经简单多了。智脑和人类结合之后,利用人类的理解能力和智脑的运算能力,即使20年后也是超越一切的。这样的东西还去参加高中生的考试,根本就是拿着100级大号单刷新手村,杜立鼎估计了一下,自己的智脑程序完全完成之后,估计数学,物理,化学三门自己都不会有任何问题。

    短短的几分钟时间,杜立鼎就已经确定了这一点。在智脑的技术水准面前,人工智能没有多大难度可言,而在人工智能面前,高中的那点知识更是简单的如同笑话。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