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四章 毕方济

    第三十四章 毕方济 (第2/3页)

后详述了当时翻译此书时的一些心得,最后以年老体衰经不起折腾、而且南方阴冷潮湿,恐待不习惯为由婉言拒绝了。

    令朱桓哭笑不得的原因就在于这位王徵是个不服老的人。当时宋应星向朱桓介绍此人时曾提起过他五十二岁才受洗入天主教,是明末第一代士大夫身份的天主教徒,而且非常虔诚。他天启二年中进士,天启四年就因事被罢官回西安,此后邀请金尼阁来家中为家人讲解天主教义,并在此时向金尼阁学习了拉丁文。

    天启六年王徵进京见到了正在修改历法的龙华民、邓玉函、汤若望等人,也正是在此时王徵看到了当时金尼阁从西方带来的书籍,给了他极大的震撼,请求一起参与翻译,这时他已经五十六岁,后来崇祯三年徐光启的弟子孙元化为登莱巡抚时仿铸西洋大炮,王徵当时就是孙元化的得力助手,如此求新求异,可见王徵此人绝不是个服老的人。

    朱桓并不气馁又写了一封信,信中表明自己想要将西方的一些著作捡“最切要者”“国家工作之所急需”“最精妙者”翻译过来,希望借此能经世致用,在内忧外患之际能够于国有利。这封信与王徵当时翻译此书时在序言中所表达的愿望是一致的,朱桓希望以此来打动王徵。

    不料王徵的第二封回信依然没有答应前来,不过他在信中提了一点,说当时有个传教士金尼阁曾经带了七千册书籍到了澳门,后来金尼阁去北京时只携带了不到十分之一的书籍,当时的大学士徐光启、李之藻等人从中选择了一部分进行翻译,金尼阁死后剩余的六千多册就一直滞留在澳门。

    正是这一条线索让朱桓下定决定要把这六千多册书籍引进来,但此时的澳门在葡萄牙人手中,要通过何种方式才能引进来呢?

    澳门在1575年成为天主教在远东的第一个教区,负责大明、日本、马来西亚的传教事务,但凡来大明传教的教士必先到澳门熟悉大明的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