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回 西伯昌大婚(1)

    第一回 西伯昌大婚(1) (第2/3页)

了一遍没有听到回音,嘴唇蠕动了一下:“元宵…”&1t;/p>

    “来了。”一溜烟跑来十八个背着大竹篓的小伙子,竹篓里全都装着隔夜搓好的糯米元宵。&1t;/p>

    “莲心组准备完毕。”同样背着大竹篓的一个大块头跑到太任跟前立定。&1t;/p>

    “红枣组可以上路。”一个鼻头长得像红枣的高个子弓着背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。&1t;/p>

    太任挨个掀开竹篓查看,每看一次都要踮一下脚,脚上一用劲免不了牵动面部神经,嘴巴抿得更紧。这种表情很难说得清是满意或是失望。第五十四次踮脚后她终于站稳了脚跟,神态严肃地说了一句不着边际的话:“也就这样了。”&1t;/p>

    这是三千多年前轰动中原的一场婚礼。&1t;/p>

    新郎姬昌,二十岁,当时最年轻的诸侯——西伯侯,也就是后来大家熟知的周文王。&1t;/p>

    新娘子规公主,是大商王朝第一千金,商王帝乙的大女儿,芳龄二八。&1t;/p>

    《诗经?大明》对这场婚礼有详细的记载:大邦有子,俔天之妹。文定厥祥,亲迎于渭。造舟为梁,不显其光。(不通丕,大的意思。)&1t;/p>

    《诗经》分为风、雅、颂三个部分,据说是根据乐调来分类的,说白了就是地方土风、宫廷雅乐和祭祀歌辞的三结合。《诗经?大明》是大雅,就是周王朝的贵族大夫在宫廷上的拍马奉承之作。雅是雅了,但有粉饰之嫌,这和后来的汉赋相似,往往华而不实,虚有其表。&1t;/p>

    这场婚礼还有个专门的称谓——帝乙归妹。(“妹”是女儿的意思,用不着奇怪,日语中女儿还写成“娘”呢。而日语是从中国传过去的。)&1t;/p>

    “帝乙归妹”这个词是西伯昌后来写在天书《周易》里的,就是商王帝乙嫁女儿的意思。&1t;/p>

    事情落到了《周易》里边多多少少就有了一份神秘和诡异。&1t;/p>

    帝乙归妹能“文定厥祥”吗?&1t;/p>

   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&1t;/p>

    西伯昌从侯府里走出来,站在台阶上,脸上也挂着一丝诡异。&1t;/p>

    脸颊虚虚的,眼皮红红的,羊皮大袍子斜挂在身上,看着闹哄哄的人群居然伸了一个懒腰。&1t;/p>

    “快去换衣裳。”太任走过来低声叱道,同时在儿子的臂上用力一推。&1t;/p>

    太任对儿子的低叱很严厉,但从露风的唇间送出的却是慈祥。这份慈祥全落实到那一推上。用劲越大,用情越深。这和后人说的“打是疼骂是爱”如出一辙。&1t;/p>

    太任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